甚麼是長遠福利計劃?
「母親的抉擇」相信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個安全、關愛和永久的家庭。我們的幼兒之家和寄養服務旨在為兒童提供暫時性照顧,因此在「母親的抉擇」的每位兒童都有一個長遠福利計劃。長遠福利計劃是指為兒童能夠加入永久家庭所訂立的決策和推行步驟。在實現計劃的過程中,兒童及其原生家庭將接受評估,並為永久計劃作好準備,以達成其最終目標。長遠福利計劃包括等待回家團聚或領養。
有回家團聚計劃的兒童,最終將與原生家長或其親屬重新一起生活,此乃大多數寄養兒童的最終目標。為達成回家團聚的目標,計劃將採取一些過渡性的措施,例如探訪,並制訂一個過渡計劃,讓他們順利回到其原生家庭。
領養是將原生家長的權利和責任由社會福利署署長轉移到領養父母的一個法律程序。在制訂領養計劃之前,必須終止原生家長的撫養權利,這是一個涉及多重步驟、且完整的法律程序。
院舍照顧服務與寄養服務有甚麼不同?
「母親的抉擇」相信,優質的家庭照顧應是每個兒童的基本權利。這對3歲以下的兒童尤其重要。研究顯示,嬰兒期和幼兒期是一個關鍵階段,兒童在這段時期內奠定了信任、自尊、意識、同理心、解難能力、專注學習能力和衝動控制能力的基礎。
寄養家長應與寄養兒童建立非常密切、有安全感的關係,教導兒童依附其主要照顧者,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並向兒童展示何謂被愛。依附關係是給孩子的一份獨特且重要的禮物,對其成長產生正面影響。
部分兒童或因需要特殊,或需額外照顧而不能夠居住於家庭環境中,在這些情況下,某些院舍服務則可為這些弱勢兒童提供短期照顧。
何謂依附?
依附是指兒童和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隨著照顧者不斷回應孩子的情緒和生理需要,依附關係便會漸漸建立。這奠定了兒童未來所有信任關係的基礎。安全健康的依附關係對於曾經歷缺失或分離的兒童尤為重要。
三歲前是兒童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與照顧者的互動對其大腦於情感、語言和抽象思維方面的發展影響深遠。嬰兒很自然便會與其主要照顧者建立強烈的依附關係。當照顧者可以識別和回應兒童的需要時,他們便能建立信任,從而開始形成健康、安全的依附關係。能夠與一人或多人建立依附關係的兒童可以繼續與其他人發展更健康和安全的依附關係。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可以識別出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處理情緒、接受安慰及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依附關係是一種相互、持久、情緒與生理的連結關係,為將來所有親密信任關係奠定了基礎。安全健康的依附關係可以緩衝某些因高度創傷壓力所帶來的影響。
寄養家長所給予孩子的愛是孩子學習依附他人的牢固基礎,而且亦是寄養家長給予寄養兒童最珍貴的禮物。
何謂家庭探訪?
有回家團聚計劃的寄養兒童將與其原生家庭定期保持聯繫,以促進關係。家庭探訪對於促成回家團聚計劃非常重要,可讓兒童健康成長,減低兒童的被遺棄感,並對家庭和社區保持歸屬感。家庭探訪能加強兒童與家庭的聯繫,同時亦鼓勵家長改善自己的情況,滿足其他長遠福利計劃的要求,讓他們最終可以與孩子團聚。
寄養家長有甚麼責任?
寄養家庭應為弱勢兒童提供安全、關愛和適合培育孩子的環境。寄養家長為寄養兒童提供日常照顧,打造適切的家庭環境、以滿足兒童的生理、情緒和社交需要。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許多寄養兒童或會因為與家人分離而感到受傷和困惑。他們需要別人的同理心、鼓勵和支持。兒童會以不同的行為來應對他們的經歷,而寄養家長需要在寄養團隊和早期介入治療專業人員的支援下,認識及應對這些行為。寄養家庭或需要與兒童一同參與培訓和治療課程,以裝備自己應對不同的情況。
寄養兒童一般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並希望在可行的情況下與他們保持聯繫。寄養家長需要幫助寄養兒童克服過往困難,並與「母親的抉擇」通力合作,促進兒童與其原生家庭的關係。寄養家長會幫助孩子順利過渡、適應各種轉變,例如歡迎孩子加入寄養家庭,為孩子作好與原生家庭團聚或加入領養家庭的準備等。
「母親的抉擇」的寄養服務
有哪些兒童需要寄養服務?
在2019/20年,「母親的抉擇」為56名兒童提供寄養服務(OFC)。
只有一名兒童為四至六個月大(少於2%);有14%的兒童為一至三歲;25%的兒童為四至六歲;20%的兒童為七至九歲及40%為十歲或以上的兒童。我們大多數個案(約75%)均是在三至七歲時獲轉介至「母親的抉擇」寄養服務 。
- 90%的兒童有回家團聚計劃。
- 平均居住時間為70個月。
- 19.5%的兒童在「母親的抉擇」期間曾轉換寄養家庭。
- 截至2020年5月31日,接受「母親的抉擇」寄養服務的兒童當中,有29.8%被診斷為有特殊需要。當中78%的兒童被診斷出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其餘包括整體發展遲緩、閱讀障礙、言語發展遲緩、有限智能,及自閉症等。
- 13%的兒童曾遭受創傷、身體虐待或疏忽照顧。
- 30%需要寄養服務的兒童為十一歲或以上。儘管有回家團聚計劃,大多寄養青少年都會接受寄養服務直至年滿十八歲而需要退出寄養服務。
在2019/20年,「母親的抉擇」的橋樑計劃(Project Bridge)為35名兒童提供寄養服務。
- 58%的兒童不足十二個月大。31.5%的兒童為一至兩歲,10.5%的兒童為兩歲以上。
- 89%的兒童有領養計劃及11%的兒童有回家團聚計劃。
- 16%為早產嬰兒,26%的兒童出生時體重過輕。
- 截至2020年8月,橋樑計劃的寄養兒童的平均居住時間為8.8個月。
創傷經歷對兒童會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包括引致大腦損傷、基因表達變異、發育與發展問題、難以形成依附關係、嚴重健康問題,以及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另外,多次轉換住宿服務和家庭破裂也會使寄養兒童有更大機會有適應和行為問題。因年滿18歲而需退出寄養服務的青少年會有更高風險濫用藥物、發生家庭暴力和面臨貧窮。
「母親的抉擇」在寄養兒童個案中擔當甚麼角色?
「母親的抉擇」的社工的其中一個重要職責,是為兒童尋找、配對及支援寄養家庭。
我們的社工有責任採取一切措施以促成寄養兒童的長遠福利計劃。寄養兒童的個案一般較複雜棘手。例如兒童可能因受到虐待而被帶離原生家庭。我們的社工視兒童的最大權益為依歸,致力提供保護其權益的方案,同時為原生家庭提供適時的支援。
我們的社工與原生家庭、社會福利署(社署)、法定監護人和其他涉及兒童福利的專業人士通力合作,以確保兒童的個案朝著其最大權益的方向邁進。這包括提供個案管理、評估兒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和長處、制訂推行計劃、設定目標、監督和記錄進度。我們的社工會在個案的定期檢討會議中闡述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並督導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探訪及收集相關證據。他們會為孩子發聲,保障和爭取其最大權益。但是,儘管「母親的抉擇」的倡導工作能達致某種成效,但社署在每宗兒童個案中均擁有最終決定權。
「母親的抉擇」如何與社會福利署(社署)合作?
「母親的抉擇」為一間獲社會福利署授權提供住宿照顧服務的機構。因此,「母親的抉擇」與社署保持緊密聯繫,與他們合作處理每位兒童的個案。我們照顧的大多數孩子都有一名社會福利署的社工跟進,而我們會共同努力以實現兒童的長遠福利計劃,並適時為家庭和兒童提供支援。
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經驗中,我們多次與社署分享意見、發現、研究結果、培訓和資源。我們會定期溝通,共同學習和制訂最佳方案,以維護香港弱勢兒童、青少年和家庭的權益。
為何寄養兒童的長遠福利計劃或時間表時有變動?
制訂長遠福利計劃是一個需要持續監督和管理的過程。為讓寄養兒童與原生家庭團聚,其家長必須能夠改善其導致兒童需離開原生家庭照顧的問題,或許存在一定難度。這些問題可能包括虐待或疏忽照顧、濫藥成癮等,這或會影響多名家庭成員,甚至帶來跨代影響。問題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步形成或浮現,其嚴重性可能會有所變化,導致計劃和時間表出現變動。
如果原生家長無法改善問題去令到自己重拾照顧孩子的能力,我們將安排兒童由其他親屬照顧。若無其他合適親屬,則可能需要進一步重新評估長遠福利計劃。
在某些特別的個案中,原本計劃與家人團聚的寄養兒童會改為安排領養。這只有當所有專業人士,包括「母親的抉擇」、社會福利署和治療師均認為這符合兒童的最大權益,並且認為家庭團聚並不可行時,才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是在嘗試過所有選擇後,最後得出的方法,並且涉及全面而大規模的法律程序。
過渡
何謂過渡?
當寄養兒童要離開寄養家庭去加入永久家庭時,需要制訂一個過渡計劃,讓兒童準備好與新的領養父母建立聯繫或重返原生家庭,並安頓下來。
對於寄養兒童來說,加入新的家庭是一件足以改變人生的事。過渡期不僅影響兒童,而且亦影響兒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包括其寄養家長、寄養兄弟姐妹,以及任何與兒童接觸的原生或領養家庭成員。
成功的過渡需要各方協作。這將根據兒童的需要、年齡及在寄養服務的逗留時間等而定,這或需要幾天到幾週的時間。但在過渡期間,必須將兒童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當寄養兒童被領養或回到原生家庭時,寄養家庭應如何應對?
每位兒童的過渡情況各不相同,因應兒童的個別需要,以及其將要過渡到的領養或原生家庭的需要而定。
寄養家庭如此深切地愛護和照顧孩子,要與孩子道別,的確是一項無私的表現。這將會帶來巨大的缺失,我們明白這是很不容易的。寄養家庭是寄養兒童生命中的一個重大起點,教會他們被愛和與他人建立關係,這將使他們一生受用。
在過渡期間或會需要處理很多情緒。寄養家庭應明白道別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寄養兒童留在他們身邊是最好的。寄養家庭或會擔心孩子不願意結識新的父母,或希望在過渡期結束後繼續與寄養兒童保持定期聯繫。他們甚至可能質疑原生或領養家庭是否準備充足迎接兒童回家。
許多家庭都會經歷哀傷和失落感,這是自然的感受。在整個過渡過程中,以及在孩子離開後,「母親的抉擇」都會提供支援,讓過程盡可能保持順利。寄養家庭與曾經歷過渡期的其他寄養家庭傾談亦會有幫助。
寄養家庭應如何應對道別時的悲傷?
無論兒童是返回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是被領養,對於每個人來說,要向寄養兒童道別都是令人心碎的事。所有家庭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悲傷,這是很正常的。過渡期間或會為你帶來困擾和壓力,一些寄養家庭可能難以處理當中的悲傷情緒。
因此,謹記我們應該將兒童的最大權益作為一切的依歸。我們鼓勵家庭著重在寄養旅程的正面經歷上,以及寄養經歷為兒童的生活及對自己家庭帶來的正面影響。這將幫助每個家庭成員在感到悲傷時,為彼此提供支援。
「母親的抉擇」會在整個過渡期間提供支援。我們鼓勵家庭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共同處理悲傷情緒,並在「母親的抉擇」團隊的支援下渡過這段時期。
如寄養家庭關注兒童回到領養家庭或原生家庭的情況,可以怎樣做?
每個家庭的旅程都是獨特的。領養家庭和原生家庭在將兒童接回家中的過程中,心情難免感到複雜。
一些領養或原生家庭將需要實際和心理上的支援,包括指引和鼓勵,以了解和建立照顧孩子的能力。他們或會缺乏自信,有明顯的挫敗感、感到內疚或沮喪,或者因意識到其弱點或面對挑戰而灰心。在過渡期間,各方都要保持敏銳,互相關懷,以幫助原生/領養父母成為最好的家長。要知道原生家長或領養父母可能會有不同的管教模式,大家都未必為寄養兒童提供一模一樣的家庭環境。如果寄養家長有任何疑慮,應與社工保持密切聯繫,以討論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或不確定因素。
可以更改過渡計劃嗎?
有時原定計劃及過渡時間表的或會因情況而作出改動。例如位於海外的領養父母,可能由於意料之外的旅遊限制而延誤抵港,又或者兒童、領養或寄養家長因病而未能完全支援過渡計劃。有時新手父母或需要更多時間和協助以學習照顧兒童所需的技能,或者有時兒童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與永久家庭建立信任。甚至過渡期或會為兒童或家庭帶來其他情緒,或需時處理,導致過渡時間延長。
寄養家庭應與社工保持密切聯繫,以討論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或不確定因素。
寄養家庭可與過往的寄養兒童保持聯絡嗎?
整體而言,寄養、原生和領養家庭之間可以透過社工傳送消息或照片來聯繫,社工會從中為雙方作出支援和協調。寄養家庭可與其寄養兒童保持聯繫,但這取決於兒童永久家庭的具體情況及意願。
我們鼓勵領養家庭尊重兒童與原生家庭及以往照顧者的聯繫,以此作為他們生活經歷和身份的一部分。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兒童初到領養家庭時,我們非常鼓勵新手父母在起初幾個月集中與兒童建立聯繫,建立新家庭,減少參與其他活動及與其他人交流。這就是所謂的「結繭」或「築巢」的過程。領養父母需要一個受保護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專注和這位新的家庭成員建立關係。過多的外來聯繫會影響領養父母照顧和管教兒童的信心,並影響他們應享的權利。每名兒童與原生或領養家庭的需要均是獨特的。
過渡至領養家庭
過渡至領養父母期間會是怎樣的?
在過渡期間,領養父母將到訪兒童的寄養家庭,以便互相了解,建立親密關係及依附關係。領養父母將向寄養家庭學習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照顧、孩子的日常習慣、喜惡及如何撫慰他們等。對於某些領養家庭來說,這是他們首次成為父母,所以他們亦需學習基本的育兒技能,並適應其新角色。有些家庭可能已經等待好幾年,而有些則只是幾個月。
領養父母或需處理很多不同情緒。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一直受到愛護和照顧,孩子需要經歷轉變才能加入永久家庭。領養父母有時會因為帶走孩子而感到內疚,覺得自己不如目前照顧者般好,又會對於突然成為父母一事感到緊張,對一切事情都感到不知所措,也可能觸發過往的感受。
寄養家庭會在開始過渡至領養父母前多久收到通知?
一旦兒童與領養家庭配對成功,社會福利署領養課將通知「母親的抉擇」準領養父母與兒童已成功配對,並可為首次會面定下日期。這或需要一至兩星期時間,我們會盡快通知寄養家庭。會面時間通常會在領養家庭作出決定後的一星期內進行,而會面將按照兒童最方便及適合的時間和地點而定。
成為寄養家庭
在職家長可以成為寄養家長嗎?
視乎申請人能否制訂一個妥善的兒童照顧計劃而定。照顧計劃需獲批准,計劃將概述在職的寄養家長如何安排時間及空間,出席關於寄養兒童的會議及社工探訪,又或者如何在兒童在病假、學校假期或停課時調整照顧安排。除了所有的會議、課堂、醫療預約和社工探訪外,寄養家庭還需要在其原生家長探望寄養兒童時,抽時間安排探訪及會面。
寄養家庭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關愛及照顧兒童,無論是成為全職寄養家庭或是替假家庭亦可。
單身人士可以成為寄養家長嗎?
只要申請人能夠符合社會福利署所訂立的寄養家長條件,您便能以單身人士的身份成為寄養家長。您的婚姻狀況並不是您是否可以成為寄養家長的決定性因素。一旦符合要求,您便可以開始寄養申請程序,而您與有意寄養的夫婦一樣,需要接受相同的評估程序。
當然,單親的寄養家長可能更具挑戰。由於成為寄養家長對您的生活、生理、社交及情緒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您需要靈活地安排日程,以便照顧兒童的需要,包括送他們去接受治療、進行家庭探訪等。這需要妥善的計劃,當中所有的照顧安排均須得到批准。
寄養家庭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關愛及照顧兒童,無論是成為全職寄養家庭或是替假家庭亦可。欲了解更多詳情,請與我們的寄養服務社工聯繫作進一步討論。
我不會說廣東話,我也可以成為寄養家長嗎?
可以。我們會嘗試配對與兒童使用相同語言(或與其原生家庭使用相同語言)的寄養家庭。但由於許多需要服務的兒童均為嬰兒,所以一個安全及關愛的家庭比語言來得重要。
我可以成為在學兒童的寄養家長嗎?
兒童將根據情況被安置在可以讓其繼續上學的居所中。在某些情況下,兒童需轉往寄養家庭附近的學校。這將需要兒童法定監護人的批准及考慮兒童的最大權益後才作出決定。寄養家長亦可帶學前寄養兒童參加遊戲班。
寄養兒童享有醫療保障嗎?
作為香港居民,寄養兒童可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寄養家長會收到求診時所需的文件,讓寄養兒童求醫或使用緊急醫療服務。如寄養家長希望讓寄養兒童到其家庭醫生求醫,經核准後所需的醫療開支可用每月津貼支付。
在寄養期間可以離開香港嗎?
寄養家庭只可在兒童有回家團聚計劃、徵得寄養兒童的原生家長或法定監護人的同意,並已事先通知社會福利署的情況下方能帶同寄養兒童離港。正等待領養或以社署作為其法定監護人的寄養兒童則於絕大部分情況下將不被允許離港。
而寄養兒童的離港旅費不可報銷,寄養家庭亦需提供所有離港所需資料,包括旅程的目的地、離港時長、住宿安排、寄養兒童的病歷、旅遊保險、可使用的醫療服務及緊急聯絡人資料等。
因此,很多寄養家庭都會計劃離島遊或郊遊。然而,在有其中一位寄養家長照顧寄養兒童的情況下,另一位寄養家長亦可離港。
如寄養家庭因事必須離港,寄養兒童將被安排到另一寄養家庭中暫住。但為免對寄養兒童造成不良影響,應盡量避免此情況。
甚麼是每月津貼?
參加受社署資助的寄養服務的寄養家長每月可獲得津貼以作照顧寄養兒童之用。此津貼由社署提供,確保寄養兒童能順利安置到寄養家庭,以及補貼寄養兒童的日常開支。
寄養及領養
寄養與領養服務有甚麼分別?
領養是法律上永久地將所有撫養權由原生家庭轉讓到領養家庭。領養父母擁有的權利和義務與一般原生家庭無異,而領養兒童享有的權利亦與原生兒童無異。然而,寄養家庭只是暫時為兒童安排在家照料。寄養家長並非寄養兒童的法定監護人,也不具有法定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兒童在寄養期間的法定監護人可以是其原生家長,也可以是社會福利署署長。
寄養家庭可否申請領養其寄養兒童?
香港並沒有實行「從寄養到領養」制度,寄養不是亦領養的途徑,故此寄養家長並不可能申請領養特定兒童。任何準寄養家庭在開始他們的寄養旅程之前均必須理解並接受這一點。寄養家長的關鍵角色是按「母親的抉擇」的社工的建議及指示,盡可能為寄養兒童平穩過渡到原生或領養家庭中。
寄養家庭可以經「母親的抉擇」申請領養嗎?
為避免利益衝突,如寄養家庭正在申請領養,其寄養服務狀態將立即被擱置,直至獲法庭頒布領養令或寄養家庭撤回領養申請。社會福利署可酌情決定將其照顧的寄養兒童搬離寄養家庭,並轉移到另一個家庭。
如寄養家庭有意申請領養,應立即通知其寄養服務社工。